17世纪的欧洲大陆,随着丝绸、瓷器、漆器等富有中国特色的商品大量传入欧洲,刮起了长达百年的"中国风",欧洲贵族曾视“中国元素”为地位象征。

瓷器初进欧洲时,往往被当成最名贵的礼物,只有国王和贵族得以拥有,在海上丝路的终点埃及和阿拉伯,当时单件瓷器的价格更是抵上好几个奴隶。由于瓷器收藏成为欧洲上层贵族的风潮,瓷器又甚为昂贵,欧洲人还曾相信瓷器有验毒的功能,若在瓷器里盛放毒药,瓷器便会裂开。

从唐朝开始,邢窑白瓷、越窑青瓷、长沙窑釉下彩瓷等品类为代表的中国瓷器,在近一千三百年前,就已透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航线两大通道,源源不断地出口至西亚北非及东南亚、南亚诸国,换回香料与珠宝。至宋朝,更多窑口的瓷器被列入出口名单,如定窑白瓷、龙泉窑青瓷、磁州窑白地黑花瓷等。中国瓷器在唐宋对外贸易顺差中的地位,堪比丝绸与茶叶,更促使了同时期阿拉伯帝国陶瓷璀璨工艺的诞生。

到了元朝,高岭土的应用让景德镇迎来制瓷工艺的巨大突破,比唐宋高古瓷器更为洁白致密的青花瓷烧制成功——这款在接下来五百年里风靡全世界的商品,开启了中外贸易史的另一座高峰。

元朝、明朝及清早期的中国瓷器,在青花瓷之外,还陆续研发出五彩瓷、粉彩瓷、斗彩瓷及单色釉瓷等全新品种,不断巩固其出口的垄断地位。这一时期流向海外的瓷器,主要是通过商贸渠道,并以定制外销瓷最为流行。比如从晚明时期开始供应葡萄牙、西班牙与荷兰的外销瓷(也叫克拉克瓷),会根据欧洲客户的喜好改进花草纹样与人物图案,并绘制家族徽章或军队徽章等专属标记。

甚至部分新研发的釉色品种,也不排除是为出口贸易服务的创新,如康熙晚期(18世纪初期)烧制成功的粉彩瓷,其柔和的色泽和曲线的纹饰,恰恰满足欧洲当时开始流行的洛可可风格。

除此之外,丝绸也曾令欧洲人为之疯狂,在丝绸传入欧洲之后,欧洲人很快地学会了养蚕取丝的技巧。16世纪之前,意大利、法国已出现一些著名的丝绸基地,但因为“中国热”的影响,欧洲人更推崇中国出产的丝绸,因此当时欧洲制的丝绸仍大量采用中国的图案,且特别打上“中国制造”的标签。据传,当时欧洲各丝织厂的丝绸画师,人手都需备一本《中国图谱》。

想要知道丝绸在欧洲的风靡程度,通过英国作家丹尼尔·迪福的描述就可窥探一二:“女王爱好穿中式服装出现,我们的屋里充满了‘中国元素’。”由此可见18世纪初的英国宫廷也流行“中国风”,当时的欧洲贵族视“中国元素”为品位和地位的象征,宫廷里的贵妇摇着中式扇子,裙里露出的高跟鞋,尽是来自中国的丝绸面料,鞋面上可都是当季的中式风格图案。

在经历了百年沉浮和变革之后,这些“中国元素”焕发新的活力,相信“中国风”终有一天会再次在欧洲刮起,并以此与欧洲搭建起一座互利互惠的友谊之桥。